东亚冬季风对秋、冬季SSTA响应的数值试验
【摘要】:利用 NCAR CCM2模式 ,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 ,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、中纬度太平洋秋、冬季 SSTA的响应。模拟结果表明 ,东亚冬季风对秋、冬季太平洋 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 ,但冬季风对 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 ,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。东亚冬季风对秋季 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 ,该区域的 SST的持续异常 ,可以引起欧亚、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 ,并伴随有明显的 EU型和 PNA型波列特征 ,秋季中纬度太平洋 SST持续异常偏冷 (暖 ) ,能够引起有利于强 (弱 )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。而冬季风对冬季 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 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 ,在两个区域 SSTA的同时强迫下 ,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 PNA及 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 ,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 (负 )的 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 (正 )的SSTA,将导致弱 (强 )冬季风的发生。
|
|
|
|
1 |
布和朝鲁,纪立人;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[J];科学通报;1999年03期 |
2 |
陈文;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、夏季风循环的影响[J];大气科学;2002年05期 |
3 |
李忠贤,孙照渤;秋季黑潮海温与东亚冬季风的相关联系[J];南京气象学院学报;2004年02期 |
4 |
丁一汇;东亚冬季风的演变特征[J];应用气象学报;1997年02期 |
5 |
朱乾根;我国的东亚冬季风研究[J];气象;1990年01期 |
6 |
鹿化煜,张福青,刘晓东,Vandenberghe J,安芷生;最近1000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[J];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;2000年02期 |
7 |
晏红明,段玮,肖子牛;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[J];热带气象学报;2003年04期 |
8 |
孙有斌,安芷生;最后4个冰期旋回中国黄土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变化[J];地球科学-中国地质大学学报;2002年01期 |
9 |
余贞寿,孙照渤,王学忠;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[J];南京气象学院学报;2005年02期 |
10 |
陈海山,朱伟军,邓自旺,倪东鸿;江苏近40a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成因分析[J];南京气象学院学报;2003年06期 |
11 |
赵永平,吴爱明,陈永利,白学志,王凡;热带太平洋气候变率的三类模态及与ENSO强度变化的关系[J];热带海洋学报;2003年04期 |
12 |
施能,朱乾根;东亚冬季风强度异常与夏季500hPa环流及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[J];热带气象学报;1996年01期 |
13 |
缪三银,张晓慧,蔡夕方,金德山,陈文玉;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与青岛区域降水相关分析[J];气象科技;2002年02期 |
14 |
郭冬,孙照渤;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[J];南京气象学院学报;2004年04期 |
15 |
刘毓赟;赵荻;曹杰;;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一个物理机制[J];高原山地气象研究;2008年01期 |
16 |
穆明权,李崇银;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ENSO信息 Ⅰ.观测资料分析[J];大气科学;1999年03期 |
17 |
王振华;;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关系[J];海洋通报;2009年04期 |
18 |
李永平,端义宏,刘秦玉,秦曾灏;热带海洋SST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[J];海洋与湖沼;1999年01期 |
19 |
朱秀华,王卫强,周伟东,王东晓,谢强;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[J];热带海洋学报;2003年04期 |
20 |
池建军;骆永军;;N■no综合区对研究ENSO的效果评估[J];气象研究与应用;2009年01期 |
|